2023运动品牌应收状况自行车大赛人民日报橄榄球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英超直播在线直播免费观看
从国潮到国嘲,李宁最终还是没扛住。最近,李宁以私有化退市的消息传遍全网,而这并非空穴来风。3年前,李宁市值高达2700亿元,如今却跌至不足500亿元。
三年内缩水幅度超80%,隔壁的安踏虽同样面临行业不景气,但其市值仍维持在2500亿元左右,缩水仅27%。如今,李宁的市值仅为安踏的零头。
这与2008年,李宁和安踏的市场地位相比,堪称彻底反转。如今,李宁股价再度跳水,私有化传言不胫而走,这究竟意味着李宁在激烈竞争中就此止步,还是蓄势待发,准备突围?
时间回到30多年前,李宁在中外体操赛场上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让中国人骄傲的体操王子。1990年,李宁退役后加入健力宝集团。
在健力宝总经理李经纬的支持下,成立了运动服饰公司。李宁牌就此诞生,凭借这样一个超级IP品牌起步就已赢在起跑线。李宁公司成立不足半年,恰逢北京举办亚运会。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综合赛事,国民关注度空前高涨,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健力宝费尽心思为李宁争取到了在亚运会露脸的机会。随着亚运会圣火传遍全国,李宁牌也随之走红。
一下子接到了1500万的订单,不过当时公司连厂房都没有,拿到定金后,才匆忙搭建生产线,真正实现了创业及盈利。李宁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
但早期的成功,不仅靠出色的品牌营销,更在于紧紧抓住了中国千亿元量级的下沉市场。上世纪90年代,大量外资运动品牌涌入中国,迅速占领市场。
耐克、阿迪、匡威在一二线大城市的黄金地段开设专卖店赚得盆满钵满,而在需求量更大的三四线城市,运动品牌及特许专卖店市场却一片空白。李宁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
将价格定得比外资品牌低一档,迅速打开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空间。公司成立仅6年就创造了收入从几千万元跃升至6.5亿元的辉煌战绩,一步领先,便步步领先。
李宁从此走上了引领本土品牌扩张的征程。2004年,李宁对接资本市场在港股成功上市。之后的6年里,李宁的收入从20亿元直逼百亿大关。
在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的占比达到9.7%,超过阿迪直追耐克。李宁用6年的惊人战绩生动诠释了自己的slogan:一切皆有可能。其实李宁的扩张密码很简单,就是不断开店。
截至2010年的巅峰时期,李宁的门店数量超过8000家,位居全国第一,但开店意味着持续投资和存货积压,对现金流的占用极大。2010年之后,运动鞋服市场陷入疲软。
叠加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被彻底打入谷底,全行业都面临去库存压力,而李宁正是受创最严重的企业之一。除了激进扩张,李宁的盲目提价,更是将自己推向亏损深渊。
在不停追赶耐克和阿迪的过程中,李宁的自信心逐渐爆棚,似乎觉得已有实力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2010年,李宁打出“90后李宁”的口号。
将主力产品价格从250至300元拉高至400元左右,鞋服产品全面提价8%至18%。在品牌尚未形成足够壁垒时,提价无疑是大忌。但此时的李宁显然有些飘了。
更令人绝望的是,2010年全行业都在去库存,耐克、阿迪等一线品牌为处理库存纷纷打折促销,这让试图挤进一线市场的李宁举步维艰。彼时的李宁,陷入了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的联合围剿。
从2010年起,李宁的订货量连续三年下滑,每年都有大量门店关闭。2012年,公司亏损近20亿元。2012至2014年间,累计亏损近30亿元。
在李宁快速扩张追赶耐克等国际品牌的20年里,一批本土竞争者也在不断效仿和追赶。其中最耀眼的当属安踏。2011年,在李宁营收下降、出现亏损的第一年。
安踏顺利抢占三四线市场,正式超越李宁,成为本土最大运动品牌。此时的李宁陷入了创业20年来的最大危机,承认错误或许很快,但改正却实属不易。
李宁意识到无法拿下一线城市后,重新将目光聚焦于三四线亿元,且依旧处于亏损状态。此时的李宁,突破困局已迫在眉睫。
2015年,创始人李宁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进修归来,重新执掌公司。这位体操王子深知靠模仿国际品牌走不通,靠低价竞争也没有未来。
必须找到属于李宁的独特道路。经过两年的调研和筹备,2017年,李宁正式推出高端潮牌支线“中国李宁”。
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潮流设计结合起来,水墨风格的悟道系列、印有“中国”字样的卫衣、融入敦煌壁画元素的运动鞋。这些充满东方美学的产品,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李宁老气功能性的刻板印象。
2018年2月,中国李宁带着悟道主题系列登陆纽约时装周,这是中国运动品牌第一次登上国际顶级时装周的舞台。秀场上,模特们穿着印有“中国李宁”logo的服饰走秀。
国潮元素与街头风格碰撞出的火花,瞬间引爆了国内外社交媒体。纽约大秀结束当天,“李宁上时装周”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首,阅读量超过5亿。天猫旗舰店的部分款式瞬间售罄。
连明星和潮流博主都开始自发带货,国潮的东风让李宁迎来了第二次巅峰。2018年到2022年,中国李宁系列贡献了超过40%的营收。
公司市值从140亿港元一路飙升至2700亿港元,四年间涨了近20倍。2022年营收达到226亿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突破4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那些年,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圈里,中国李宁的门店前排起长队,年轻人穿着印有“中国”字样的卫衣打卡拍照,国潮成了新的消费信仰,而李宁则成了国潮的代名词。2010年没能实现的品牌升级,终于在国潮的加持下,实现了产品均价从300元左右提升到500元以上,部分爆款产品甚至炒到了千元以上,堪比限量版球鞋。
国潮带来的成功让李宁又一次陷入了路径依赖,公司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潮流产品线,对功能性运动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比却从2018年的2.8%降到2022年的1.9%。
远低于耐克的5%和安踏的3.5%。更重要的是,李宁又一次走上了提价的老路。2021到2023年,核心产品均价每年上涨10%以上,部分运动鞋价格超过千元。
直逼耐克、阿迪的高端系列,但国潮的热度不可能永远维持。当消费者对中国元素的新鲜感退去,开始更关注产品本身的性价比时,高价策略就成了双刃剑。
2023年,消费降级的趋势逐渐明显,消费者更倾向于花小钱办大事,曾经被追捧的国潮产品开始滞销,李宁不得不再次开启打折模式,线的活动。
线下折扣店的折扣力度甚至达到3折,而频繁打折不仅伤害品牌调性,更直接导致利润率下滑。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近30%。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大幅下滑。
对比之下,安踏的表现则稳健得多。早在2009年,安踏就开始布局多品牌战略,以3.32亿元收购了意大利运动品牌斐乐在中国的运营权。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安踏不好好做本土品牌,跑去买外资牌子,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步妙棋。
安踏没有让斐乐保持原有的高端定位,而是将其改造为时尚运动品牌,瞄准25至40岁的中高端消费群体。
通过明星代言,场景化营销迅速打开市场。2023年,斐乐品牌营收超过200亿元,贡献了安踏集团近三分之一的收入。
之后,安踏又陆续收购了专业户外品牌始祖鸟、滑雪品牌迪桑特、棒球品牌威尔逊等,形成了覆盖大众市场安踏主品牌、中高端时尚斐乐、专业户外始祖鸟、高端滑雪迪桑特的多品牌矩阵。
这些品牌定位不同,客群互补。当大众市场需求疲软时,中高端和专业领域的品牌能支撑起营收。这就是为什么在行业下行周期,安踏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强。
2023年,安踏集团营收达到536亿元,是李宁的2.3倍,净利润76亿元,是李宁的3倍。
在股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私有化确实能让公司摆脱资本市场的短期业绩压力,有更多时间进行战略调整,但私有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李宁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股价下跌更复杂。
如何平衡国潮的情怀与产品的实用性,如何在提价和性价比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构建像安踏那样的多品牌护城河,而不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中国李宁这一个篮子里。这些问题都需要清晰的答案。
传闻中潜在的合作方都是资本圈的老手。TPG是全球知名的私募股权基金,在消费品牌转型和全球化运营上经验丰富。PAG深耕亚太市场,尤其擅长供应链优化和渠道整合。
高瓴资本则以长期价值投资著称,曾帮助多个消费品牌实现数字化转型。如果能引入合适的合作伙伴,不仅能获得资本支持,更能带来战略资源和管理经验。
帮助李宁梳理品牌定位,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但合作也意味着妥协,李宁需要在保持品牌独立性和接受资本赋能之间找到平衡,这绝非易事。
回望李宁的30年,从体操王子的个人IP到民族品牌的代表,从下沉市场的开拓者到国潮风口的引领者,他的每一次起伏都折射出中国运动服饰行业的变迁。中国消费者对国货的热情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涨。
但这份热情也越来越理性,他们既希望看到国货崛起,也要求国货在品质、创新、性价比上真正经得起考验。对于李宁来说,私有化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但能否真正蓄势突围,最终还要看他能否放下对短期热度的追逐,回归产品本质,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毕竟市场永远不会辜负真正有价值的品牌,无论它是否在资本市场挂牌交易。